践行国学智慧,提升管理之道 | 【创合汇】人文讲堂

2017-09-13

1511314084124232.jpg


9月13日,由创合汇主办,上海交大SIPA经管中心、荷兰商学院(BSN)上海中心协办的【创合汇】人文讲堂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成功举办,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宫玉振教授、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董平教授亲临现场,围绕《国学智慧与东方领导力》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宫玉振教授指出,曾国藩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他的一生都是在逆境之中自我完善、不断提升,但最终却达到了古之圣贤“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境界,成就震古烁今。我们可以从他带兵、为官及育人之道中,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独特领导力。


1511314110140843.jpg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宫玉振教授


三不朽的至高境界


1.立德


立德就是品德的养成和境界的提升。曾国藩毕生追求的是做圣贤,所以他一直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追求完美。中国人有一句话叫“修齐治平”,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曾国藩的个人修养带来的品格、胸怀、格局和气度,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2.立功


曾国藩不但立德,还要立功,立功就是建功立业,把事做成。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文人出身的他虽然军事指挥能力不高明,但却极其善用人才。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能人将士都愿意为他所用,包括李鸿章、左宗棠等,使得湘军在短时间成为一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军队。


3.立言


曾国藩悟透了中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非常精深,与此同时,他具有非常丰富的管理经验。他一生带兵打仗做官,经历了很多挫折和打击,对社会和人性的理解远超出一般人。更为难得的是,他还特别善于总结,经常把自己的感悟总结成一句话、一幅对联或者一个字。


1511314129888864.jpg


领导力的一字精髓


1.重


“重”的涵义是稳重、厚重、端重、负重和自重,是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内在素养和外在形象。《论语》里有“君子不重则不威”之说,一个领导不够稳重就不会有威严。曾国藩在用兵上,认为“带兵之人,一定要是智深勇沉,文经武纬之才”,久经沙场的老将不会轻易开口;在用人上,奉行不要轻易草率地提拔一个人,否则可能要花很多时间替他收拾残局;在管理上,坚持“重”者最忌朝令夕改,否则极易伤害自己的权威性。


2.耐


“耐”是耐烦,耐得住烦燥,控得住情绪,调得好心态。曾国藩曾经说:“做官以耐烦为第一要务”。作为一个管理者,耐得住烦躁,控得好情绪,这是首要原则。曾国藩认为,一个领导者,最忌讳怨天尤人,轻易发泄负面情绪。古往今来,“成大功、享全名者,非必才盖一世,反而得一“耐”字诀,即“大抵能下人,斯能上人;能忍人,斯能胜人”。


1511314148514272.jpg


3.明


“明”是明白、清楚。曾国藩办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他说“明”分两种,一种叫高明,一种叫精明。高明者,只有登上高山才看得远,这是一种战略的视野。但高明还必须配以精明。同一件东西,凭主观推测不如用秤称得精确,用眼光打量不如用尺量得准确,这就是精明。精明就是把握,是计算,是战术。


4.强


“强”是要强、倔强、坚强。是一种坚持、不服输,这也是领导者要具备的重要品质。“势利之天下,强凌弱之天下,此岂自今日始哉?盖从古已然矣。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强自立做出。”在身陷困难之时,曾国藩能屡败屡战靠的就是倔强。“强”有用,但不可乱用,“强”要与“明”结合。行得倔强必须在看得明白的基础上,否则越倔强,错得越远。


互动问答 Q&A


Q:感谢您的精彩演讲,这也引发了我对于曾国藩的兴趣,关于曾国藩的书,您能推荐一本吗?


宫玉振教授:在座有许多企业家,如果大家对于管理感兴趣,我推荐《大道至拙》,这本书中将曾国藩的处事为人之道,归纳为“重、耐、浑、明、辣、慎、暇、裕、强、恕、勤、实”12个字,并围绕着这12个字展开论述,从领导力的角度深入剖析他的从政为官方略,相信可以给在座的企业领导者带来些启发。


Q:您今天提到的曾国藩领导力中的“耐”和“强”字,即忍耐和倔强,它们之间的界限和度在哪里?


宫玉振教授:在具体的做人和做事上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看,可以是对外倔强,对内忍耐。中国文化讲求的是中庸之大圣,当你在倔强的时候,要时刻提醒自己控制好情绪,二者之间需要协调发展。


知行合一,至善圆满


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董平教授表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通过加入现代视角的重新诠释,作为王阳明思想体系核心内容之一的“知行合一”学说,具有其独特的现实价值。王阳明思想的三个核心概念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1511314181127460.jpg

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董平教授


心即理:万物的逻辑起点


王阳明的“心即理”,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理在何处?万物之理与心相通,理在心中,道在心中。正如“圣人之道,吾心自足”,“天之所以与我者,此心也。人皆有此心,心皆具此理。心即理也”;其二是如何求理?是非求之于心,学问求之于心,天理求之于心。正如“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说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出于孔子者乎”。


知行合一:坚守的实践品格


“知行合一”常被理解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董平教授指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阳明先生所讲的“知”,指的是人在知的同时去做,做的同时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表达知识的过程,“知”和“行”构成了一个循环不息的完整体系。“知行合一”就是将“知”和“行”合作一处,真正的“知”总是通过“行”来体现,“行”也总是由“知”来引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致良知:生命的升华方式


王阳明的心学中客观物体的存在性是需要通过我们的现实行动去验证,并呈现出来的。人们把内心所想通过社会活动与外界串联起来,与外界交往和关联得越多,心量越大,最终达到和天下万物融为一体,即“天人合一”的境界,让天下万事万物存在于心,做到“心外无物”。董平教授最后强调要“大其心”,来拓展自己的生活世界,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互动问答 Q&A


Q:五百年前的王阳明和日本现代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在对待具体的“物”时都有着相似的观点,即,物是内心的映照。我想请教一下您,,他们两位之间的联系?


董平教授:阳明学在日本是很有影响力的,稻盛和夫则是第一个把阳明学的思想体系运用到企业管理中的人。可以肯定的是,在商业活动中,稻盛和夫是深受阳明学影响的。


1511314210693285.jpg


Q:王阳明的心学西方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有什么区别?


董平教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两个路线,是两种认知世界的方法,这样的划分和认知是符合西方文化和西方哲学的发展状况的。但是,马克斯提出的西方哲学观点未必能够全面的概括中国的思想文化。


活动期间,创合汇学院项目总监许铭老师提到目前企业家及管理者不仅需要通用管理课程的学习,更需要在思维及哲学层面进行提升。为此,学院推出《哲学与东方领导力学习坊》特训营,课程涉及哲学思想、道德经与人生智慧、王阳明心学、曾国藩领导智慧与管理方略、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禅修营六大特色课程模块,可以帮助大家实现突破枷锁锤炼思维方式、回归原点重塑经营哲学、内观自省提升领导能力三大核心价值,从哲学的维度去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


1511314242161713.jpg

创合汇学院项目总监许铭老师做项目解读

1511314254250014.jpg

本次活动由创合汇学院教学研发总监徐瑾璟老师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