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融合·聚势发展 | 苏州工业园区推动产业创新集群服务生态建设,“园易联”焕新升级!

2023-04-05

1684118194344941.png


3月29日,由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委员会指导,苏州工业园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主办,创合汇提供全面支持的产业创新集群服务生态建设推进会暨“园易联”升级发布会在苏州召开,围绕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需求,探讨产业创新集群生态下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以“服务链”驱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广泛链接企业、深度融合,助推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新思考、新探索、新发布

精彩瞬间 一睹为快!

image.png

为深度挖掘企业在“找创新技术、找产业合作、找研发场地”等方面的高频资源服务需求,进一步“联”接资源、搭建平台、深化服务,升级“园易联”服务平台,推动园区构建一流的产业创新集群服务生态。


1684117207281554.png


现场,“园易联”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升级发布。焕新升级的“园易联”平台将以“聚资源、搭平台、解诉求、促合作”为服务宗旨,以园区企服中心为集群服务的服务中枢,对内加深服务的深度,对外拓展资源链接的广度,联动园区部委办局、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金融机构、服务机构等多元化服务伙伴,打造“技术转移、共享平台、产业合作、产业载体、产业人才、惠企政策、产业融资、专业机构”八维服务体系,推出九类线下品牌活动,配套十个线上服务平台,提供更多精准便捷的使用工具,最终实现园区产业创新集群生态下企业创新资源诉求“一平台联办”

全新升级 聚势赋能
#成就特色产业服务“生态圈#

1684117394501813.png

科技创新 融通生态
#论道产学研 创新全要素#

1684117439305747.png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在打造产业创新集群、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技术交易所董事长,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谢吉华先生以“技术成果转化如何赋能产业创新集群”为主题,围绕构筑技术要素市场、构筑功能服务平台、构筑多层次全牌照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搭建产业集群孵化生态四个层面为参会企业做主题分享。


谢吉华先生结合自身多年经验,从科技工作者、企业孵化者角度出发,详细解读了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变革的历史进程及重要性,点明中国未来科技企业发展需具备专业化、资本化、数字化的基本特征,为企业深入探索更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方式提供了全新思路。

精彩金句

01

苏州工业园是在中国土地要素市场与产业紧密结合一个非常好的典范。未来中国的土地要素市场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产业来解决。

02

未来的价值靠技术创新,之前我们的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不友好,所以中央提出科创板,现在全面实施备案制。进一步改革开放意味着我们的要素市场要发生变革。也就是我们传统的三大要素市场在已经发挥效益的基础上,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益。

03

在一个区域当中,要形成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没有大企业不行,没有中小企业也不行,如果光有企业没有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联合也不行。所以我认为中国的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是需要有一种新的体制机制的设计,最重要的是顶层设计。

04

我们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现在美国和西方已经不会再提供新技术。所以我们唯一的办法是靠自己的科技创新。

05

打造一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系,首先要建造一个创新全要素市场,还需要有公共的服务平台和功能性平台, 推动创新要素集聚与流动。同时充分发挥科技金融的力量,帮助构筑多层次全牌照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助推企业高速发展。


1684119175908867.png

1684117550262381.png


本次圆桌论坛由上海久有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原上海张江高科董事长、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小龙先生主持。


1684117768797330.png

来自上海的5家大企业创新中心的嘉宾代表围绕如何打造“参天大树”和“灌木丛”的共生生态,从自身实践经验出发,就实现大中小微企业融合发展、融通创新与合作共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探究。


1684119337435370.png




问:微创作为一家了不起的医疗器械企业已涉及12个赛道,且从它本身剥离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企业上市。想问一下如何运营微创,并不断孵化出更多优质企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环境的营造和创造,哪些帮助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最能解决问题?



image.png

张丽红

微创奇迹点科创孕育中心总经理

微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集团知识产权部高级副总裁 

微创二十几年积累了非常多的高端医疗器械开发产品线。我们有一个专门团队与医院专门沟通接洽,专门与全球医院对接,去做临床研究成果转化。


成果转化落地做了很多年,国家也非常重视,但是没有非常好的一种模式。科研机构、医院、企业之间握不到手。微创就自己设立基金,有专业团队对接,这方面做的非常成功。


我们把产品实现过程设为7个阶段、35个环节,专业化、标准化形成脉动式生产流水线。为了更好去孵化公司,我们把生产公司也作为一条生产线标准化。如果有一些初创公司选择来微创孵化,就按照标准化流程走,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我们也希望未来的初创公司前期的时候不需要太庞大的团队,非常多的职能,我们希望打造的是指数型发展的组织。微创也打造了数字化平台,我们会把专业资源都像商品一样放在网站上。像淘宝一样可以去下单。希望真正能让刚刚进入医疗生态的初创企业少走弯路,实现成功。


对于中小型企业的科创环境问题,我们一直在讲科创环境的打造,其实目前科创环境面临着几个痛点和堵点。创新一直在发生,但是中国企业原创性、前沿技术的创新相对少一点,基本上是高校科研机构在做,但这里的研究更多是基础性的。因为企业要盈利,长时间投入高科技的基础研究,一般企业都承担不起。


如何实现技术成果与后端企业之间的转换,其实是有断点和堵点的。从政府的层面来讲,是体制机制的问题。


第一,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做一些顶层设计的探索。我觉得这个是政府应该要做的。上海市政府提出一顶层设计,二支撑性文件,三行动方案,这都是非常好的内容和方向。


第二,我记得当时任正非说美国的科创环境非常好,他认为促进美国科创很好发展的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二是资本投资的活跃。知识产权、技术竞争壁垒不明晰,导致很多高校和医院的资产权的质量都非常低。商业成果的转化建立在知识产权载体上进行转移,这需要政府打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包括投资人也要去关注这个问题。


从政府层面,我认为还需要进行一些创新的闭环。创新成果出来后,让小企业自己开拓市场、寻找客户,还是通过一套体系来扶持弱小公司实现商业化。目前我的感受是,创新成果进入商业化的路程中被设置了很多障碍,所以我一直在呼吁能否降低门槛,系统化进行战略调整。





问:目前在机器人领域,中国早期创新企业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他们怎样发展?在大市场环境下,中国机器人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新赛道,需要哪些元素的支持?



image.png

田劲松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中心分管负责人

机器人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产业方向,它的研发、制造和应用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装备的水平。我所在的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它的发起方是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公司简称上电科。其实上电科本身是一个有着70年历史的国有企业。以机器人固定产业的技术研发和转化为主要功能。在四年时间内,我们孵化了近30家企业。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结合孵化企业的需要。探索了五位一体的成果转化和孵化服务模式。“一体”是指品牌引领,以商业科技品牌带领企业一同发展。然后是技术支撑、场地支持、资源整合、政策对接的模式。


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技术支撑服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可以给机器人领域的中小企业提供的开发检测、认证和标准服务。帮助这些企业完善产品开发,促进市场推广。另一方面是我们把合作研发的技术成果,以作价入股的方式赋能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





问:目前中国整个集成电路版图上,如何去支撑、帮助中小企业创新?



image.png

王智

上海韦豪创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暨产业孵化中心合伙人

前上海五角场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 

半导体以及整个高端制造里,如果要带动科技发展、创新发展,首先要有龙头公司为主要核心。因为这是一个高度资金、人才密集投入的产业,必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美国基本上也是这么过来的。


我们到目前为止大概投了60多家公司,基本覆盖了半导体大部分的环节。从材料到设备、制造、设计、工业相关工作软件全部都覆盖到了。覆盖之后,我们会去思考科技型创业公司最需要什么,比如人、技术、市场、供应链、资金。


以技术、组织、人为例。他本身在消费、电池、汽车、安防都是属于龙头企业。所以所投的创业企业在进入市场的时候,我们是去帮助他们,第一接触客户,第二更多去了解这个客户有什么需求,解决关键问题。


从去年开始我们做了两个有形的关系。一个是在浦东做了一个大企业创新中心,基本上把我们在上海投的项目放进去。在北京,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建立合作关系,聚焦半导体项目引入进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作为一个载体去推动这件事情,通过CEO俱乐部或者定期做活动联系起来,当投资企业到了一定数量以后,他们自己之间形成了比较好的保护性的活动,合作碰撞出更多的化学反应。





问:在去全球化影响下,NI作为一家美国公司,在中国发展有哪些问题和困难,怎么去克服对未来中美两国在半导体领域内的博弈和合作?中国的社会制度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该如何营造创新环境给予中小型企业帮助?


image.png

周锋

NI中国创新发展中心技术总负责人

其实我们内部也做了非常多的讨论。不仅没有走,还加大了对中国的投入。在2021年专门成立了NI创新发展中心,去年经过一年在17个赛道的探索,与生态伙伴合作。间接影响了大概700万美元的海外业务。主要做了三个层面的事情:


第一,基于创新发展中心,赋能生态合作伙伴。链接全球资源,包括技术资源、业务专家、客户资源、产品平台资源。通过这些资源赋能产品研发,从而完善中国供应链体系,尤其在半导体这一方面。


第二,开放创新。我们与行业领先的企业、院校、研究所一起去做新方向的探索,方案开发。


第三,企业内部做组织创新。我们知道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过程中会“三个不对称”。比较典型的一个问题是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目标不对称。中小企业往往会贴近市场和行动,反应非常迅速。但是大企业会有限制、时间节点,目标相对不对称,架构不对称,注意力不对称。基于一些不对称,我们在内部做架构上的创新,减轻沟通成本。帮助中小企业能够很快找到大企业内部一些合适的人,去做更快的讨论决策。


通过三个创新,基于NI的发展创新平台。加大了中国投入,帮助中国本土企业生态发展。


关于政府对中小型企业的帮助,我想说的是美国的创新,大部分是企业的推动,因为两个国家发展阶段不一样。美国企业能做这个事情,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企业有钱,创新需要钱。而中国真正有足够的资金去推动这种基础性创新工作的大企业是非常少的。


我们认为在中国,政府可能要起到更大的作用。原因就在于政府目前扮演了一个长线出资人的角色,而科技创新最需要前期资金的到位。在这个过程中,我分享一下感触最大的两点:


第一,以合肥为典型先进例子。合肥一直通过做产业基金的模式来推动产业集群聚集以及内部企业的培训提升。这个过程中,政府对于反投的要求,实际上是投资行业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如何能够使投资既能满足国资出资人对于产业落地的需求,本质又不至于过多偏离投资本质,最终还是需要通过盈利回收,进入到下一个循环。把所投的项目到地方落地过程中,会发现地方的激励政策和创新企业的需求未必匹配,经常遇到大部分以落地后的税收为考核指标的情况。


第二,中小企业在早期特别需要钱的时候,政府如何提供支持,我觉得苏州政府做得非常好,区和市两级政府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政策。除了政策和资金支持之外,如果做B端的创业,最关键要找到早期客户。最优质的早期客户就是大企业,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大企业。但中国传统的大企业碰到机会后,往往习惯内部消化、内部创新,自己找团队来做。如果对市场和技术具有非常高的确定性,这种方式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但如果在市场或者技术存在着高度先进的领域,实际上这种方式的成功率并不高,反而对中小企业甚至是初创企业来说,有更多的机会。


从政府角度来说,如何去鼓励中国的大企业去拥抱开放式创新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今天的活动就是非常好的案例。激励我们国内的大企业接受国外先进的、开放的创新案例。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政府能够引导一些大企业设置开放式创新基金,能够真正对产业生态内的中小企业进行资本和资源的投入,可以实现环境融通创新。





问:结合亚马逊成功经验,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创新环境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



image.png

丁洁

亚马逊云科技行业数字化赋能中心负责人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我认为初期最缺的是资金,但长远来看最缺的还是市场的拓展。亚马逊云科技是做 To B业务的,基本上覆盖现在大家能看到的所有的产业和领域。但这也导致我们没办法做到非常细的解决方案。


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就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他们比较灵活,对我们来说,如果我在某一些非常细分的领域去做投入的话,资源调动会非常大。但是对他们来讲,可能是一个很小的团队,就可以把这个事情做得很好。此时我们只要与他们合作,把他的解决方案嵌套到云的底部之上,我们就可以整合起来为客户提供服务。


另一方面,我们还会对这些中小型的企业合作伙伴提供技术的赋能、认证。此外,还会进行联合的市场活动,帮助他们开拓市场,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客户对他们来讲都是可触达的。其实不仅仅是国内的企业,我们背后还有大量的海外中小型企业。他们想进中国市场,但在目前的这个时间节点上成本投入非常高,所以他们会选择依托亚马逊云科技网络在国内拓展业务。


有了这个生态之后,再去发挥政府的力量。从2021年开始,亚马逊在中国市场更新了策略,成立了行业数字化赋能中心——由亚马逊牵头,与各地政府成立联合赋能中心。数字化的能力需要“大树”和“灌木丛”来共同合作。政府开放资源,提供数字化的政策支持;亚马逊作为牵头方,负责搭建舞台;中小型企业就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去找到他的客户,更好地提供服务。




总结分享


image.png

刘小龙

上海久有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原上海张江高科董事长、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政府作为一个组局者的身份,这个身份有两个比较关键的点:


第一,顶层架构的设计。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关键的内容。这部分设计好之后,其他的部分是可以由市场营销企业、中小企业相互之间进行完善。


第二,在客户资源、政策、前期资金等部分做支持。在去年服务生态伙伴的过程中,除了让更多国外企业进来,我们也看到有很多国内的企业想走出去。例如,中国的新能源电池是领先世界,很多新能源领域中国企业想走出去,建立海外分公司,打通内外部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是否可以承担组织者的身份,促进这一期待和趋势发展。


苏州市政府,特别是苏州工业园区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典范作用。刚才几位专家提到的大部分建议,目前苏州都已经在积极部署甚至落地。中国政府其实在扮演全世界最大的天使投资人、全世界最大的公共实验室的提供者、全世界最大的人才环境优化的供应者,也正在扮演着全世界最大供应链的链接者和帮助者。


今天这个活动的最重要价值就在于我们在苏州,眼见为实看到了一个中国正在走向全球的非常鲜明的案例。同时几位专家向大家分享了来自于跨国公司、国内创新企业、国内行业领军孵化器、加速器和投资基金的观点。这些观点我相信对我们未来中国产业实现“参天大树”和“灌木丛”的良好生态配合一定能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圆桌探讨深入浅出,碰撞出了不少关于产业融通、企业融合、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开放式创新等的路径机制和培育方法,现场气氛热烈浓厚,参会嘉宾纷纷表示受益颇丰。



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
服务驱动 四链融合
聚资源、搭平台、解诉求、促合作、敢首创
产业集聚 标杆示范
园易联
更富活力与生机的产业创新新生态
1684117921451111.png
本场活动由创合汇提供全面支持